点击链接查阅完整版:常州威雅学子 | 从“叛逆”到自我突破,她如何赢得9所顶尖艺术院校与高额奖学金的青睐?
伦敦艺术大学
普瑞特艺术学院
纽约视觉艺术学院
($64,000奖学金)
芝加哥艺术学院
($52,000奖学金)
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
加州艺术学院
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
利兹大学
金斯顿大学
美术A、摄影A、数学A、语文A
伦敦艺术大学
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
简称UAL,是世界公认的顶尖艺术设计教育研究机构之一,也是欧洲最大的艺术、设计、媒体传达和表演艺术的专业高校,2019-2024年连续六年蝉联QS世界大学排名艺术与设计排行榜世界第2名。毕业生在时尚、艺术领域影响力显著,校友包括众多特纳奖得主、奥斯卡奖获得者和知名设计师。
那是一段与日常截然不同的经历,李同学前往新疆,成为了一场儿童公益节目的志愿摄影师。在这里,她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少数民族的儿童,在镜头下记录汉族、维吾尔族与藏族孩子们自然交流的笑脸,也用一名创作者的身份,去观察真实世界的缝隙与温度。
“那时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什么叫做‘艺术源于生活’,原来创作真的要先学会用眼睛去看世界。”李同学说。
这段经历种下的感知与思考,随着她回到威雅后进入艺术课堂,在一次次创作训练与老师的引导中被真正激活,在潜移默化间为她的艺术生命定下底色:不止于形式与技巧,更关乎思考的深度、情感的触点,以及对真实世界的感知与回应。
翻阅李同学在申请全球顶尖艺术院校时所递交的作品集,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她从不局限于单一媒介,而是在绘画、实验影像、陶瓷、装置艺术乃至机械结构中自由穿梭,尝试以艺术回应生活、丈量世界、表达自我。
在常州威雅的艺术教室里,李同学完成了最令她满意的一件作品——大型陶瓷装置《宇宙之声》。这个作品以未来主义想象为核心,由不规则的陶瓷碎片、怪异的章鱼触角、奇异的植物和浮动形体构建而成,并以吊装方式悬浮于空中,呈现出某种神秘而流动的“宇宙感”。“我觉得这就是宇宙的旋律。”李同学说,“我想象那是几万年后地球上的生物形态,是我对宇宙生态和人类未来的想象。”
在她的作品集中,还拍摄了一部名为《Sorry》的实验影像作品。她从自身经历出发,探讨当代母女关系,黑白镜头游走在沉默与爆发之间,呈现出一对母女在成长阶段的距离、误解与和解。对她来说,这是一次从自我出发的表达,也是一种勇敢的剖白。
她并不刻意迎合任何视觉趋势,更大胆尝试各种艺术风格,在一次次对材料的探索、对情感的回望、对真实的思索中,逐渐找到属于她自己的创作语言——在现实与想象之间,持续生长。
透过李同学如今风格多变、观念鲜明的作品,很难想象她最初的创作风格完全是从“写实主义”而出发。自幼学习国画与素描,为她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也让她早期的作品更多地聚焦于“画得像”。
而真正让她完成从“技巧”到“表达”的转折,是在威雅IGCSE阶段的Fine Art(纯艺)课堂上。那是她第一次接触到Mind Map——艺术创作中的思维发散图。毕业于清华美院硕士的艺术老师Ms Liu,在指导李同学做Mind Map时,告诉她要跳脱出“画得像”的思维,融合西方艺术概念,从一个主题出发,由当下的感想延伸,发散出各种细小的分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
自此,李同学开始关注作品背后的思想表达,她逐渐在创作中加入符号、文化意象,甚至个人经历。“我开始学会如何用思想去创作,而不是把画画好。”李同学说。
艺术思维得以重构,李同学又在老师Mr Hu的引导下,第一次真正理解了艺术创作中的“空间”概念。她在创作装置作品时,曾一度执着于某个小区域的精致感,却忽略了作品本身应带给观者的整体感受。而Mr Hu提醒她,“一个好的作品,不能只专注于对局部的雕琢,而更要关注整体的空间感和情绪氛围。”
在Mr Hu的建议下,她再度跳出对细节的执念,学会利用改变布局结构来营造极强的空间感。这次转变,不仅使她的作品有了质的飞跃,也让她开始以一名创作者的视角去真正思考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关系。
成长于斯,她感恩于威雅的老师们为她带来的启发,带着这些艺术认知的更新,她制作的版画在威雅文化节拿到了二等奖,很多摄影和艺术作品也在通过学校在各个地方展览,甚至投稿作品也得到了江苏省美术馆的认可进行展出,更通过江苏省青年美术协会的选拔,成为了其中一员。
李同学记得,在提交完伦艺申请的三天后,她很快收到了面试通知,隔天便顺利完成了整场面试。“我觉得,是在威雅培养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我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她说。
八年级初到威雅时,李同学果断地选择了寄宿,部分原因是为了逃避彼时紧张的母女关系。这个略带仓促的寄宿决定却给她带来意想不到的体验。在校园的琴房、画室和图书馆之间,她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她开始在深夜练琴、自由创作,也第一次学会独立规划学业,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
曾自认“对学习不感兴趣、性格也有些叛逆”的她,在IGCSE备考前迎来了一次令人惊叹的转变。在室友和同龄人全情投入的学习氛围的感染下,她燃起了前所未有的学习动力。“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学到很晚,几乎废寝忘食。”她笑着说,“我妈都快认不出我了。”在那场重要的大考里,她最终拿到了数学A*,美术和摄影A的好成绩。
“而且寄宿之后跟我妈妈的关系也变好了。”李同学自己也没有想到,在威雅的寄宿生活不仅促成了她的成长,而独立生活也带来了理解的空间。母亲将她的蜕变看在眼里,这对母女开始更好地理解彼此。
威雅带给她的精彩人生,让她不只是个沉浸在颜料与陶泥中的创作者,也是在爱丁堡公爵奖DofE项目中与队员一起翻山越岭、搭帐篷、生火、调配补给的尽责队长;更是在年度合唱比赛House Unison中协调排练,以领导力和责任心带动团队的Leader。
在威雅的五年寄宿生活塑造了现在的她——一个独立、自信、有想法、有行动力、敢于表达的青年艺术家。
而透过她充满思索的作品,回溯她在威雅的五年长河,我们得以窥见,李同学用她在威雅的成长积淀,穿越青春期的混沌、学术的挑战、创作的挣扎与情感的波动,最终站在了自己色彩斑斓的未来里。
——“我想在威雅的成长历程教会我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让我确信,我的人生拥有无限可能。”
更多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