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链接查看完整版:常州威雅学子 | 单枪匹马闯进纽约大学——她的电影创作追梦之旅
常州威雅2025届毕业生
Head Prefect 年级总长
NYU纽约大学早申录取
A Level预估成绩:
数学A*、中文A*、英语文学A、艺术A
EPQ项目:
一部时长6分钟的关于身材焦虑的微电影
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简称NYU)是全球顶尖的私立研究型大学,位于美国纽约的心脏地带。作为“新常春藤”之一,NYU培养了37位诺贝尔奖得主、30多位普利策奖得主以及无数影视巨匠,包括著名导演李安和伍迪·艾伦。这座充满活力与创意的校园,是未来艺术家和创新者梦想启航的地方。
沙同学清楚地记得,今年的美国大学早申放榜比往年提前了两天。在经历了漫长的文书和作品集的准备期,所有申请材料都妥当递交后,她开始了一遍遍的检查和焦虑的等待。
12月13日早上8点,在点开纽约大学发来的邮件前一秒钟,她已经想好了安慰自己的100个理由。直到她看到那个代表着“Congratulations”的首字母“C”的瞬间,“我哭得整层楼都能听得见。”她笑着告诉我们。
心心念念的大学,在这一刻终于圆梦。从一名毫无国际课程基础的公立校学生,到即将前往梦寐以求的名校深造电影制作,她用四年的努力书写了自己的成长篇章。在常州威雅这片广阔的沃土上,她不仅勇敢地诉说着自己的梦想,更一步步将其化为现实,完成了一场华丽的蜕变。
01.
“电影里的人都说,要把你的梦想勇敢说出来。”
沙同学回忆起自己很小的时候,被爸爸妈妈带去电影院,小小的身影坐在宽大的荧幕前,第一次感受到了电影这种艺术媒体带给她的冲击。后来,她会跟着作为经济人的爸爸去参加一些活动,有时候就躲在电影制作的后台或舞台剧的幕后悄悄观察,觉得一切都既新鲜又奇妙。
沙同学出身于一个专业篮球运动员云集的家庭,所以从公立学校转来威雅之前,她在白天上课之余,每天放学后还要去体校接受专业的篮球训练。“我从小就是以成为一名篮球运动员为目标而被培养的。”沙同学说。然而当时她其实并不喜欢篮球,而是早已在内心埋下了电影创作的种子,并梦想着未来能够投身这一艺术领域。当时家里并不支持她选择电影这条路,但电影中的人物告诉她:“要把你的梦想勇敢说出来。”经过坦诚交流和深思熟虑后,她和父母达成一致毅然选择转学到常州威雅,开启了追逐电影梦想的新篇章。
初三从公立转来常州威雅时,沙同学面临着一个大部分学生都会遇到的问题:语言。为了更快适应全英文的上课节奏,她尝试了逐字逐句翻译《China Daily》的文章,大量刷题,甚至把自己的电子产品、书籍等一切能更换语言的东西全部换成了英语。这样的操之过急却使她的托福成绩卡在90几分迟迟未见提升。当时,全人关顾副校长Mr Ralf Debos及时察觉到了她的状态,并引导她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老师的帮助下,她慢慢静下心来,语言成绩也开始有明显的提升,成功攻克了学习瓶颈期。
要成为一名电影制作人与剧本创作者,还需要拥有丰厚的文化知识底蕴和对各类文学体裁的研究。沙同学从锚定的未来专业方向出发,选择了英语文学作为A Level主修课程之一。
谈起这门课,沙同学感慨“又爱又恨”。作为英语非母语者,英语文学对她来说充满挑战:需要阅读复杂甚至晦涩的文学与戏剧作品,还要深入了解欧洲历史。然而,这门课程不仅让她的英语读写水平飞速提升,也极大拓宽了她的文化视野。在准备美国方向的申请时,她递交了近30篇内容不一、各具特点的文书。沙同学感叹:“没想到英语文学的学习对我的文书申请和大学申请都有这么大的帮助。”
在常州威雅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她将点滴积累转化为改变未来的力量。她汲取着威雅提供的一切养分,抓住每一个求知机会。她会反复观看自己喜欢的电影,学习其中的镜头语言与拍摄剪辑手法,并尝试将其应用在自己的创作中;参加学校E&X(拓展课程)时,她偶然得知戏剧老师曾是一名电影制作人,立马主动向他寻求指导,并获得了担任学校舞台剧导演的机会;她还在课后多次向商务老师Mr Gu请教,以弥补自己在电影商业制作上的知识短板……
“I will not accept a life that I do not deserve.(我绝不会接受与我不匹配的人生)”这是沙同学最喜欢的一句电影台词,恰如她在威雅追梦路上那股冲劲。她说:“自从来到威雅,我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所以我对自己的要求和对作品的要求都很高。这句话其实也反映了我做事情的态度。”
02.
“我只有一台相机,光源只有一个太阳。”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曾被文学故事或电影中的世界深深打动。感动过后,观众往往会回归各自的生活轨迹。然而,在常州威雅,学生们却总会在内心热爱的指引与专业老师的鼓励之下,勇敢跨出那一步,从故事的感受者,变为梦想的缔造者。
沙同学的EPQ(独立研究项目)课题选择了制作一部长达6分钟的关于身材焦虑的电影。她告诉我们,制作这部电影的初衷,是为了让大家关注到这个具有社会共鸣性的话题。“我曾经也是一位饱受身材焦虑影响的人。”沙同学说,“所以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镜头去呼吁大家,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发现自己的美。”
在制作这部微电影的过程中,沙同学担任了导演、编剧、场记、摄影、剧务……“除了演员不是我,其它都是我。”沙同学玩笑道。这部微电影诞生于一个简陋的摄影棚,为了节省经费,她从早上6点拍到8点,晚上等到摄影棚没有其他生意后再拍到半夜12点。作为电影制作的初次尝试,沙同学的拍摄经验并不丰富。为了确保成品质量,同一个场景她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手法拍摄多次,以找到最完美的那几帧。她也慢慢学会了如何调动演员的肢体动作来表达镜头的情感。
当她后来在一个大咖云集的电影人APP上看到其他申请纽约大学的学生所拍摄出的“大制作”时,沙同学笑着调侃自己:“我只有一台相机,光源只有一个太阳,仅靠这两样,根本不知道怎么去跟别人竞争。”尽管如此,她并没有退缩,而是坚持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用简单的工具去讲述自己的故事。
沙同学在威雅的四年追梦之路,依赖的远远不止于相机和光源,更多的是她那份无限的勇气与坚持,让她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正如她的升学指导老师Ms Gu在申请季时给予她坚定的鼓励那样,常州威雅为每位学子提供了在专业上深耕与探索的支持。正是在这样充满支持与鼓励的环境中,她获得了与全球优秀学子同台竞争的才能与勇气,并坚定地走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
03.
“当我站在台上谢幕的那一刻,才真正意识到,这是我深深热爱着的东西。”
想要学习电影制作这个念头,最初在沙同学心中只是个大概的缩影。常州威雅的学术课程为她的专业方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让她的梦想愈发的清晰可触,同时,威雅独特的学院制与丰富多元的活动,则让她有机会在不同的舞台上实践与探索自我,也让她坚定了电影制作是她的热爱与初心所在。
在学校E&X舞台剧社团指导老师的推荐下,沙同学第一次以学生的身份担任年度大戏舞台剧的导演,每周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打磨剧本,精心把控每一幕场景的每一个环节。排演过程中,一名演员因事退出,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时,沙同学果断接过挑战,承担起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角色。
这部年度大戏收获了广泛好评。“当我站在台上谢幕的那一刻,面对观众的掌声,我才真正意识到电影制作和剧本创作是我深深热爱着的东西。”沙同学回忆当时的场景时,眼神闪闪发光。这段经历不仅让她认识到身为导演的责任与艰辛,也让她明白,好的创作源自对细节的执着与对艺术的无尽热爱。
在12月底结束的House Unison(学院合唱比赛)中,沙同学领导奥斯汀学院获得了2024年度冠军。为了完成这场盛大演出,她深度打磨每个细节,甚至熬夜到凌晨三四点,制作背景动画,确保每一帧都能和台上的表演完美契合。冠军揭晓的那一刻,她喜极而泣,这是她再一次同时以导演和演出者的身份站在台上,完成了给自己毕业前的一场盛大献礼。
04.
“在威雅的四年,好像一部热血的校园番。”
“内向”、“不爱说话”,这些形容词似乎很难让人与面前这个自信、阳光、健谈的沙同学联系起来。然而,这正是她来威雅前的真实写照。彼时的她害怕在公共场合讲话,害怕观众的目光,更没想过要在团队中担任一名领导者。
回忆起自己这四年的成长旅程,沙同学在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中慢慢打开了自己。“来这里之后,我体验到了leadership(领导力)的快乐。”她如是说。她开始勇敢迎接各种挑战,比如在院长的推荐下,她争取到了威雅夏校营地助教的实习机会。她带领学弟学妹熟悉校园,组织运动,管理寄宿生活,并学着独立处理突发情况。
沙同学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在常州威雅的成长与蜕变。她变得更加自信、从容,并愈发乐于将自己的责任感传递给周围的人。“今年,我很荣幸地成为了Head Prefect(年级总长)。”沙同学告诉我们,这对她来说是一种新奇且更具挑战的体验。作为年级总长,她成为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还将目光投向如何为同学们创造更好的校园生活。“许多低年级的小朋友经常会来找我寻求帮助。”沙同学回忆道。正是这份责任感,让她不断成长,也让她更深刻地理解了作为一名领导者的使命与责任。
更另沙同学没有想到的是,她居然喜欢上了自己曾经非常抗拒的篮球运动。在好朋友R. Ursu的盛情邀请下,她加入了学校女生篮球队,代表学校参加各种篮球赛,也第一次感受到了打篮球的快乐。“来到威雅后,我真的感受到了和小时候在训练队时不一样的篮球。”沙同学笑着说,“如果我跟我爸爸说,我现在特别喜欢打篮球,他可能根本不相信。”
沙同学用“奇幻”来形容在常州威雅度过的四年时光。无论是在各种场合和活动中担任领导角色、帮助身边的人解决问题,还是在篮球队和队友们彼此鼓励、挥洒热汗,她觉得自己好像生活在一部名为“常州威雅”的“热血校园番”里。她总是充满了感染力,带着热情与能量,影响并温暖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在这片充满无限可能与惊喜的沃土上,书写着属于她的充满热血、梦想与成长的青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