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链接查阅完整版:常州威雅 | 数字时代网络社交言语的边界——我校开展“反语言欺凌”普法讲座
“同学们,你们是否想过,在手机上随意打出的一行字、发出的一张图,可能会对别人造成伤害,甚至改变另一个人的一生?”
9月18日和23日上午我校剧场内座无虚席,一场别开生面的《别让“恶语”成为伤人的“刀”》的普法讲座正在这里举行。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语言欺凌现象在青少年中日渐凸显,困扰着青少年的日常学习生活。为增强学生法治观念,解惑释疑,文明上网,我校特邀武进区人民法院法官来校通过真实案例深入剖析了潜伏在社交媒体、网络论坛和朋友圈中的语言欺凌现象,为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同学们敲响了警钟,厘清法律边界。
“以案说法”,直击人心。讲座伊始,法官并未直接阐述枯燥的法律条文,而是用上文沉静而有力的提问开启了全场思考。紧接着,法官引入了第一个案例——“朋友圈的跟帖留言和评论”,逐一加以分析,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什么是语言欺凌、语言欺凌的后果,法院判决的依据,划清了朋友圈建群人、欺凌话题发起人、跟评人的法律责任,给出如何避免牵涉其中以及积极应对的方法。案例引发了同学们的强烈共鸣,法官进一步指出,并非所有的不当言论都构成法律意义上的欺凌,但其边界远比想象中更清晰。
“开盒挂人”,于法不容。有些同学法制观念淡薄,认为网络虚拟世界可以为所欲为,一言不合除了辱骂,就是通过不法手段“开盒挂人”。法官通过案例的分析不仅阐明了什么是开盒挂人,还根据不同情节分别说明可能承担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除此之外还要受到校纪校规的处罚。条分缕析,逻辑清晰,同学们深受启发。
“先骂后骂”,责任分清。A与B为同班同学,A同学在微信朋友圈公开发布了一条侮辱性言论,引来多位微信好友前来“吃瓜”,并纷纷在评论区讨论所指为谁?后B同学通过二人共同好友得知此事,并也发微信朋友圈对A同学的“爆料”进行了澄清式回应。由于情绪激动,B同学的言论同样带有诸多侮辱、攻击性用语。随后,二人在某包含33人的同学群中用语音、文字等方式多次互相侮辱、谩骂。这是一个典型的朋友圈微信群冲突纠纷的事件,法官通过此案说明“先骂后骂”均违法,依据事实和法律,轻重各不同。A同学辩称没有指名道姓,但群内的人都知道骂的是谁,因此不能免责;B同学虽然是“后骂”,但使用“侮辱攻击性”语言的事实同样需要承担责任。这个案例很好的解决了同学们网络社交冲突中的真实困惑,对他们今后的网络行为有着切实的指导作用。
遇到语言欺凌该怎么办?
讲座最后,法官结合上述的案例着重说明具体情况下如何避免和应对语言欺凌。首先,不发起语言欺凌,文明上网;其次,主动规避,不乱加朋友圈,不随意建群,远离可能的是非之地;第三,发现语言欺凌主动制止,报告老师请求帮助解决,积极协助调查和调解;第四,不传播有碍同学团结和睦的言论,更不能无事生非,挑拨离间,播弄是非。
网络社交“语言欺凌”具有隐秘性和随机性,一直以来困扰着学校德育工作。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离不开互联网和各种网络终端,另一方面,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使用带来的游戏、社交困扰日益凸显。为此,本学期开始,我校集中开展校园反欺凌治理工作中,对线下校园生活中的不文明语言说“不”,针对网络社交中语言欺凌现象开展“清朗行动”。早在暑假期间,学校便修订完善了《学生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设备及数字服务管理办法》《学生行为、奖励和纪律惩戒政策》《学生欺凌事件的预防和干预》《学生欺凌教育惩戒制度》等校规校纪,随即通过邮件、家长会、教代会、学生集会、导师时间加强宣传教育。此次邀请法院来校普法,是整个反欺凌治理中重要一环,也是治本之策。接下来,学校将继续利用主题班会、导师会、每周集会等活动,持续深化反欺凌教育。学校心理咨询室也将开通专门渠道,为遭受语言欺凌的同学提供心理支持,同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行为矫正辅导。学校将通过家长会、致家长信等形式,指导家长关注孩子在网络世界的言行,及时发现和制止语言欺凌苗头。
网络时代,言语的力量被无限放大,一言可以暖心,一言也可以伤人。反对语言欺凌不仅是遵守法律的要求,更是建设文明社会的需要。希望同学们学法守法,真正意识到言谈举止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他人,保护自己,共同营造一个友善、健康的成长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