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链接查阅完整版:常州威雅学子 | 仰望浩瀚星河、圆梦帝国理工,化学分子间藏着她追寻热爱的成长方程式
芳婷学院
常州威雅2025届毕业生
已获Offer
帝国理工学院 – 化学
伦敦大学学院(UCL) – 化学
伦敦国王学院(KCL) – 化学
曼彻斯特大学 – 化学
墨尔本大学 – 化学
A Level预估成绩:化学A*、物理A*、数学A*、进阶数学A*、中文A*
EPQ项目:针对海洋污染中石油污染的治理措施
帝国理工学院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始建于1907年,是一所主攻理学、工学、医学和商学的研究型大学,全称为帝国科学、技术与医学学院(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2025年QS世界排名第二。
帝国理工学院是金三角名校、罗素大学集团、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国际科技大学联盟、全球大学校长论坛参与院校,被誉为“G5超级精英大学”之一,是英国入学标准和淘汰率双高的大学之一。调查表明,帝国理工学院毕业生的起薪为英国之最。
“银镜反应”,是银离子在碱性和含氨的溶液中,被葡萄糖还原为银原子后,吸附在玻璃表面生成的银色镜面——当王同学第一次在化学实验课上尝试搭建蒸馏塔进行醇氧化实验时,加入化合物后的试管内壁缓缓析出的一片银辉倒映进她的眼底,如此完美的成果,令她雀跃不已。
这不仅是她与化学结缘的瞬间,也是她学术与成长旅程的缩影:每一种化学反应背后,都蕴藏着不同的条件与催化剂,也正是这些精妙而微小的瞬间,构成了她日渐精湛的科学思维。
在威雅的六年成长,王同学说自己“想要的结果全部实现了”。手握6枚名校Offer,最终圆梦帝国理工,这正是由她为自己投下的无数个精彩的瞬间催化而成。
01. 实验室、星空和海洋,她在此锚定下热爱的方向
如果你问王同学,在威雅校园,带给她启发与灵感最多的地方是哪里,她的回答一定会是实验室。
这个从小跟着外科医生爸爸,好奇地穿梭在医院盛满化学试剂的瓶瓶罐罐间的少女,在长大后,不出所料地被威雅实验室里精密的仪器与各种奇妙的化学反应所迷住了。
从七年级开始跟着学校循序渐进的科学课程种下探索的种子;到八年级参加科学展,以“海洋二甲基硫对pH的影响”实验拿到第三名;又在IGCSE阶段系统地打下物化生学科基础;再到A Level阶段,打开有机化学的大门,正式踏入更进阶、更高难度的化学课堂与实验项目……她在分子碰撞的奇妙韵律间,就此锚定下了自己真正追寻的科研热忱与热爱方向。
对于王同学而言,知识从来不止于课本上静止的定义与公式,而是活跃在各种学科实践中。
除了在实验室的反复尝试中牢牢记住的化学反应式,即便是充满抽象定义的物理学科——那些颇难理解的力学法则、热学原理、浩瀚的天体运行规律,都在老师的引导下变得鲜活。当她跟着Mr Welfoot在天文望远镜后凝望夜空,遥远银河系之外的金星、火星不再是书上的插图,而是穿越亿万光年,烙印在她眼中的真实光芒。这门对她来说最具挑战性的学科,在此刻成了她与星空对话的语言。
有时,她的思维可以聚焦在微小的分子、原子间,从精确计算每一毫升试剂的配比中获得无限乐趣;有时她的想法又很宏大,除了无垠星河,她的心里还盛满了一片浩渺的海洋。
“目前,海洋污染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王同学说。在开展以“海洋污染中石油污染的治理措施”为题的EPQ(独立研究项目)课题时,她将视野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为解决“海藻对水质净化作用”的生物难题,身为外科医生的父亲会在生物化学领域帮她指点迷津,她更在老师的推荐下阅读了大量文献,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提炼出四种有效的海洋治理排污法。
“但仍有很多污染物是没办法被去除的,比如核污染。”王同学告诉我们,“我非常希望未来能够为海洋污染的治理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02. 抉择与蜕变:她的成长催化剂
在王同学的成长旅程中,难免会面临许多需要取舍和抉择的时刻。
虽然早在IGCSE与AS阶段(A Level课程的第一年),王同学就开始为充实升学背景而积累竞赛经验,但面对琳琅满目的学术比赛,该如何进行筛选?又该如何兼顾竞赛与基础课业?抱着这样的思考,她秉承“质胜于量”的竞赛观,选择了英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UKCho、加拿大化学思维挑战赛CCC,和英国数学高级思维挑战赛SMC等高水平理科竞赛。王同学告诉我们:“如果盲目参加各种竞赛,涉猎太多课外知识,反而忽略掉夯实学科基础,反而是本末倒置。”
又譬如,当她走到选课的十字路口,升学导师Ms Wu的建议如同醍醐灌顶:”同时选择物化生三门科学课程会导致知识面过于分散,她建议我聚焦自身优势特长。”经过审慎考量,王同学最终敲定了化学、物理和数学的组合,而这个决定也让她在后续学习中能够更专注地发挥自己的数理特长。
这种目标明确的规划与清晰的认知,既源于在威雅的学术熏陶下日积月累的扎实功底,更得益于这里独具特色的成长培育体系。
在准备大学申请文书时,专攻理科方向的王同学一度面临挑战,“初稿确实不尽如人意。”她坦言,但威雅完善的升学指导体系为她提供了有力支持,“学校在AS阶段就开设了系统的大学指导课程,让我能够提前准备,最终呈现出一份完成度很高的高质文书。”
更令她感恩的,还有那些在求知路上给予她温暖陪伴的师长们,比如她的数学老师Ms Ge,不仅在她考试失利时给予情感支持,更教会她如何将挫折转化为动力,同样给予了她对所锚定学科的热情与动力;而当她回首看向六年前那个刚转学到这里,英语尚显生涩的自己,用两年的时间从F班跃升至A班,这里多元且包容的全英文环境也给了她从未想象过的提升空间。
这些铺满在成长岁月里细密而坚固的支持,如同化学反应中催化剂般的关键助力,陪伴着她,在迷茫时拨云见日,在彷徨时坚定信念,最终推动这位怀揣科研梦想的少女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03. 压力与兴趣的完美配平
同时学习四门纯理的硬核学科,意味着巨大的课业压力。仅在AS阶段,王同学就需要应对12场重要考试:”去年1月份有5场考试,6月份又有7场。”
“不过,幸好威雅有这么多丰富的课外活动。”王同学笑着说。在忙碌的间隙,她有自己的一套调节压力的机制。琴房里悠扬的钢琴声是她放松的良方,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则让她在学术之外找到平衡,更在集体中重新找回了那份热情与活力。
“来到威雅之后,我才逐渐建立起对各种音乐和运动的兴趣。”王同学坦言。在学校的打击乐团,她像发现新大陆一般,一鼓作气把vibraphone(电颤琴)、marimba(马林巴琴)、xylophone(木琴)、glockenspiel(钟琴)等各种从未接触过的乐器全都尝试了个遍。这种体验也给了她登上舞台的自信。“每年我们都会有2-3次校内外演出机会。”王同学说。当琴槌敲击琴键发出清脆声响,置身打击乐表演舞台之上的王同学,仿佛听到了心中震颤的共鸣。
而就像好奇各种化学分子的排列组合一样,无板篮球、曲棍球、橄榄球、排球、羽毛球……她也活跃在各个校队里,享受着身处团队中的彼此信任和肆意勇敢。王同学颇为自豪地告诉我们,年初,她随羽毛球校队去上海参加了“李永波联赛”,在球场上一展风采,这对她而言亦是一段非常宝贵的经历。
“无论是在小组实验、在乐团、还是在校队里,团队合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威雅自由地发散兴趣,勇敢地尝试各种全新体验的过程中,她也颇有感悟,“你需要信任你的队友,才能跟他们很好地合作。”
除了对热爱的追求,还有收获的珍贵友谊,在六年漫长的寄宿时光里,王同学说她最大的变化就是“更外向、更冷静了”。“遇到问题后,我会和室友、院长还有我的导师聊一聊,他们真的给了我很大的支持。”
王同学觉得,回顾一路走来的成长历程,就好比一场化学实验:“醇的氧化”
——“人生是分很多阶段的,就像醇的氧化一样,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产物。就像我给自己的成长投入了音乐、运动、学术和各种丰富的活动,才成就了如今更加丰富的我。”
站在即将毕业的门槛上,王同学的目光已投向更远的未来。那里有等待解决的海洋污染难题,有实验室里未完成的化学材料突破,更有无数可能性的分子,正等待这位年轻的科学家去探索、去组合、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方程式。